-
重庆江北智慧经济产业园启动建设 聚焦科技与海归人才创新创业
江北区近日启动智慧经济产业园建设,该项目将作为区域招商引资的重要载体,重点引进科技实用项目、消费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及创意文化企业,同时为重庆江北海归人才创业园提供扩容提质空间。产业园规划占地3万平方米,选址华新街煌华晶萃城,旨在打造集技术研发、产业孵化、人才集聚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 一、项目定位与产业方向 智慧经济产业园以“科技+文化”融合为核心,聚焦三大领域:一是科技实用项目,涵盖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技术应用;二是消费物联网,推动智能家居、智慧零售等场景落地;三是移动互联网,培育数字内容、平台经济等新业态。园区还将预留空间,承接江北海归创业园的升级需求,为海外高层次人才提供专业化服务。 二、区位优势与空间规划 项目选址华新街商圈,周边交通网络发达,商业配套成熟。3万平方米的空间将划分为企业办公区、研发实验室、共享会议中心及配套服务区,采用“垂直园区”设计提升土地利用率。据规划,园区建成后可容纳超百家创新型企业入驻,预计带动就业岗位数千个。 三、政策支持与服务体系 江北区将为入园企业提供专项扶持,包括租金补贴、研发奖励及税收优惠。针对海归人才,园区将设立一站式服务中心,协助办理落户、项目申报等事务,并定期举办投融资对接会。此外,园区已与多家高校达成合作,共建技术转移平台和人才实训基地。 四、区域经济带动效应 该产业园的建设是江北区产业升级的关键举措,通过集聚高新技术企业,有望形成产业链协同效应。分析指出,项目落地后将进一步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助力重庆建设国家级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目前,已有数十家企业表达入驻意向,首批项目预计2024年内投入运营。 五、未来发展规划 下一步,江北区将围绕产业园构建“孵化—加速—产业化”全链条培育体系,计划五年内引进领军企业,培育本土独角兽企业。园区还将探索跨境合作模式,吸引国际创新资源,打造辐射西部地区的智慧经济高地。
2025-08-10
-
重庆九龙坡区聚焦知识产权转化难题 政协调研助推创新生态优化
在深化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背景下,九龙坡区通过专题考察与政企协商联动,积极探索知识产权创新改革路径,为招商引资注入新动能。近日,当地政协围绕高校及科研机构专利转化率偏低等核心问题展开调研,旨在打通成果转化堵点,构建更具活力的创新生态体系。 一、实地调研聚焦成果转化瓶颈 调研组走访重庆科技服务大市场,重点考察知识产权交易平台运营情况。现场数据显示,区域内高校专利转化率长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部分技术成果因评估机制不完善、市场需求匹配度低等原因处于闲置状态。座谈会上,专家指出考核体系过度侧重专利申请量,导致科研人员忽视成果产业化价值。 二、政策体系完善与现存矛盾 近年来,重庆市已出台《知识产权保护条例》等系列文件,建立专利快速审查通道和维权援助网络。但在执行层面,仍存在跨部门协作不畅问题:部分区县未设立专项转化基金,企业参与产学研合作的税收优惠落地缓慢。某高校科技处反映,现行管理制度要求科研成果必须通过校内审批才能对外转让,流程耗时长达数月。 三、委员建议构建全链条服务生态 针对调研发现问题,政协提出三方面建议: 1. 建立市场化评估机制,引入第三方机构对专利技术进行商业化潜力评级; 2. 搭建线上供需对接平台,定期发布企业技术需求清单与科研机构成果目录; 3. 优化考核指标,将转化收益纳入科研人员职称评定体系。另有提案呼吁设立区域性知识产权运营中心,提供法律咨询、融资对接等一站式服务。 四、创新案例提供破局思路 调研中发现的某生物医药企业案例引发关注:该企业通过"先试用后付费"模式,成功将3项高校专利转化为医疗器械产品。这种风险共担机制显著降低了中小企业技术引进门槛。目前,九龙坡区已试点推广该模式,并配套提供首单转化保险补贴。 五、后续行动强化政策闭环 政协计划在季度协商会议上提交专项报告,推动建立市级跨部门工作专班。据悉,财政、科技等部门正在研究提高转化奖励比例,拟对年度专利实施收益超一定额度的单位给予阶梯式奖励。未来还将组织金融机构开发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破解轻资产科创企业融资难题。 此次调研形成的建议方案,将为重庆市完善知识产权领域"创造-保护-运用-服务"全链条体系提供重要参考。随着改革举措逐步落地,区域创新资源配置效率有望实现质的提升。
2025-08-10
-
重庆永川高端机床产业集聚效应凸显 外资品牌加速布局中国市场
随着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机床作为工业母机的战略地位日益凸显。近年来,重庆永川等地区通过招商引资打造高端装备产业集群,吸引德国埃马克等国际企业落户,同时日本机床对华出口持续增长,反映出国内市场需求与产业升级的双重驱动。 一、中国制造业升级拉动高端机床进口需求 中国自2017年起成为全球最大机床消费市场,日本机床工业协会数据显示,当年日本对华机床订单同比增长超30%,其中汽车、航空航天等领域的高精度设备需求占主导。2018年,日本机床企业对华出口额预计突破1.7万亿日元,中国连续多年稳居其第一大出口目的地。这一趋势表明,国内制造业在向智能化、精密化转型过程中,对高端机床的依赖度仍较高。 二、区域化布局加速本土技术突破 重庆永川通过建设高端数控机床产业园,已聚集数十家产业链企业,形成从研发到生产的闭环生态。北京、沈阳等地也通过政策扶持推动五轴联动等关键技术攻关。尽管国产机床在中低端市场占有率已超70%,但高端领域仍依赖进口,2023年国内高端机床进口占比约45%,凸显技术追赶的紧迫性。 三、外资企业深化本土化战略应对竞争 国际品牌正通过本土化生产降低成本并贴近客户。德国埃马克在永川基地的销售额三年内增长近两倍,其柔性生产线适配中国新能源汽车爆发式需求。日本厂商则通过设立技术服务中心,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巩固在精密加工领域的优势。 四、政策与市场双轮驱动行业变革 《中国制造2025》将高档数控机床列为重点领域,多地出台专项补贴鼓励设备更新。2024年上半年,华东地区机床采购量同比提升12%,其中民营企业占比首次超过国企。市场机制与政策引导共同推动国产机床向高附加值环节攀升,但核心部件如数控系统仍需要长期技术积累。 当前,中国机床行业正处于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进口设备补充了短期产能缺口,而永川等产业集群的实践表明,只有通过自主创新与开放合作并举,才能实现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跨越。
2025-08-10
-
重庆与新加坡跨境人民币结算创新高 中新示范项目助力内陆开放
2024年上半年,重庆与新加坡跨境人民币实际收付结算量突破50亿元,占全市跨境人民币结算总量近一成,新加坡跃居重庆第三大跨境人民币结算地域。这一成果得益于中新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的深入推进,通过外汇管理五项改革试点等创新举措,为重庆招商引资和内陆开放提供了强有力的金融支持。 一、跨境人民币结算规模显著提升 2024年1至6月,重庆与新加坡跨境人民币实际收付结算量达50.5亿元,同比增长显著。新加坡在重庆跨境人民币结算地域排名中位列第三,仅次于香港和台湾地区。这一数据表明,重庆与新加坡的经贸往来日益紧密,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在西部地区取得新进展。 二、中新示范项目推动金融创新 作为中新两国政府间的战略性合作项目,中新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在金融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2024年4月起,重庆率先开展五项外汇管理改革试点,包括外债宏观审慎管理、境外发债资金回流、跨国公司外汇资金集中运营等,有效拓宽了企业跨境融资渠道,降低了资金使用成本。 三、政策红利释放企业活力 外债宏观审慎管理试点允许重庆注册的非金融企业根据净资产规模自主借用外债,提升了企业融资灵活性。境外发行外币债券募集资金可结汇用于西部建设,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货物贸易外汇收支电子化单证管理试点则大幅提高了企业跨境贸易便利化水平。 四、金融服务环境持续优化 跨国公司外汇资金集中运营试点的深化,帮助在渝跨国企业实现全球资金高效配置。跨境债权转让的创新探索,为中新示范项目引入了更多国际资金。这些举措共同构建了与国际接轨的金融服务体系,增强了重庆作为内陆开放高地的吸引力。 五、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成效显现 跨境人民币结算的增长,反映出重庆与东盟地区的经贸合作不断深化。新加坡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在促进西部地区与东南亚资本流动方面发挥枢纽作用。这种互联互通模式为共建"一带一路"提供了可复制的金融合作经验。 随着中新示范项目建设的持续推进,重庆正逐步成为内陆地区跨境金融创新的试验田。未来,两地将在绿色金融、数字贸易等领域探索更多合作可能,为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贡献更多实践案例。
2025-08-10
-
重庆三驱工商所搭建银企桥梁助力6家企业获信用贷款400万元
在优化营商环境与招商引资工作中,重庆市大足区三驱工商所创新服务模式,通过协调金融机构与民营企业资源,成功为辖区6家中小企业解决无抵押融资难题,累计争取信用贷款400万元。该举措通过建立工商顾问机制与银企对接平台,将政策倡导转化为精准帮扶行动,有效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一、破解中小企业融资结构性难题 针对银行信贷政策调整后部分企业缺乏担保抵押物的困境,三驱工商所在日常监管中发现,传统融资模式难以满足重庆川西粮油、美然食品等实体企业的资金需求。通过调研辖区企业信用状况,该所联合重庆民营经济协会,推动厦门银行创新风险评估体系,将企业纳税记录、专利技术等无形资产纳入授信考量,最终促成6家企业以纯信用方式获得贷款支持。 二、构建“三位一体”长效服务机制 为巩固融资成果,三驱工商所成立专项工商顾问小组,实施三项核心措施:一是建立企业融资档案库,动态跟踪经营状况;二是开展金融政策解读会,2023年累计组织银企对接活动4场;三是制定“一企一策”帮扶方案,对贷款企业进行后续经营指导。这种将普遍服务升级为定制化帮扶的模式,使辖区企业贷款获批效率提升30%以上。 三、深化“工商为媒”平台功能 依托与金融机构建立的战略合作,该所逐步完善银企信息共享机制。一方面整理汇总企业注册登记、年报公示等工商数据,为银行提供征信参考;另一方面向企业推送不同银行的特色信贷产品。这种双向服务既降低了金融机构尽调成本,又拓宽了企业融资渠道,形成“数据多跑路、企业少奔波”的服务闭环。 四、辐射带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目前,通过该融资平台获得贷款的企业已实现平均15%的营收增长,带动就业岗位120余个。三驱工商所计划将服务范围从食品加工、粮油贸易领域扩展至智能制造、乡村旅游等新兴产业,同时探索知识产权质押等新型融资方式,进一步发挥工商部门在优化区域营商环境中的枢纽作用。
2025-08-10
-
重庆市工业经济工作会议部署稳增长举措 聚焦去产能与转型升级
近日,重庆市召开工业经济运行专题会议,围绕新形势下稳增长与转型升级核心任务,部署全年重点工作。会议聚焦招商引资效能提升、要素保障优化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调通过精准监测与政策协同应对复杂经济环境,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工业经济运行呈现韧性增长态势 2015年,重庆市通过强化运行监测、加速项目投产、培育新兴产业等举措,实现工业增加值同比稳步提升。重点领域如电子信息、装备制造业贡献率显著,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保持两位数增长。能源消费强度同比下降,显示节能降耗成效。 二、多重压力倒逼转型升级提速 2016年,受全球需求收缩与国内结构性矛盾叠加影响,重庆市工业面临产能过剩行业库存压力加大、生产要素成本持续攀升等挑战。部分传统产业利润率收窄,而新兴产业集群尚未形成规模支撑,稳增长与调结构双重任务紧迫。 三、六大举措构建政策支撑体系 1. 建立动态目标管理机制,将年度工业增加值、投资等指标分解至各区县及开发区,实施月度通报与季度督导。 2. 升级经济运行监测平台,整合电力、税务、物流等大数据,对重点行业实施红黄蓝预警分级响应。 3. 开展“规下企业成长计划”,在两江新区等重点区域试点孵化器建设,全年推动200家小微企业升规入统。 4. 组建能源调度专班,协调电煤储备与天然气淡季储气设施建设,优先保障汽车、笔电等支柱产业用能需求。 5. 推出制造业融资白名单制度,对专精特新企业给予贴息支持,首批覆盖80家高成长性企业。 6. 组织百名干部下沉园区调研,建立企业诉求“48小时响应”机制,优化项目审批并联办理流程。 四、开发区联动落实“1+4+X”方案 各开发区将围绕全市统一部署,差异化制定实施细则。例如,西部科学城重点攻关集成电路产业链短板,长寿经开区聚焦钢铁行业绿色化改造,涪陵高新区探索页岩气深加工技术突破,形成“一区一策”发展格局。 五、重点企业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参会的30家龙头企业承诺率先实施智能化改造,其中6家已启动“5G+工业互联网”标杆项目。部分集团计划通过并购重组整合上下游资源,带动200余家配套中小企业协同发展。 此次会议明确,重庆市将通过政策工具箱的精准投放,在稳存量与拓增量中寻求平衡,为“十四五”工业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
2025-08-10
-
重庆推动休闲农业与农产品加工业协同发展 打造乡村振兴新引擎
近年来,重庆市通过招商引资整合资源,重点培育休闲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两大支柱产业,构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新格局。通过政策引导与资金支持,当地在多个区县实施了一批特色项目,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一、休闲农业聚焦“六个一批”建设 作为全国农村产业融合试点地区,重庆市以打造农业休闲度假区为核心,推动农旅深度融合。具体措施包括开发特色旅游商品、完善基础设施、培育多元化市场主体,并通过标准化建设提升服务质量。多个区县依托自然生态资源,形成了集观光、体验、科普于一体的综合性农业旅游体系。 二、农产品加工业延伸八大产业链 围绕柑橘、榨菜、生态渔等优势产业,重庆市重点强化精深加工环节,推动产业链向上下游拓展。例如,在部分区县建设了标准化种植基地,配套现代化加工设施,同时结合电商平台拓宽销售渠道。这种“产加销”一体化模式有效提升了农产品附加值。 三、资金与项目落地成效显著 通过统筹财政资金和社会资本,重庆市在20个区县布局了百余个项目,涵盖休闲农业园区升级、加工技术革新等领域。这些项目不仅带动了当地就业,还促进了传统农业向绿色化、品牌化转型。 四、未来规划强化产业联动 下一步,重庆市计划深化产业协同效应,例如推动休闲农业园区配套建设加工体验工坊,开发更多融合型产品。同时,将进一步完善冷链物流等基础设施,为产业链延伸提供支撑,持续释放农村经济发展活力。
2025-08-10
-
重庆"优空间"打造全国首个O2O创业基地 助力小微企业孵化
重庆市通过招商引资引入全国首个线上线下融合的创业服务平台"优空间",该基地聚焦降低初创企业运营成本,整合投融资、法律咨询等全链条服务,重点扶持高校毕业生创新创业项目,构建从创意孵化到市场落地的完整生态体系。 一、创新模式破解创业难题 "优空间"采用"物理空间+数字平台"双轨运营,为入驻团队提供低于市场价30%的办公场地,配套智能会议室、路演厅等共享设施。区别于传统孵化器,其独创的"点子交易所"机制允许创业者提交创意方案,经专家评审后可直接获得知识产权收购或种子轮投资,2024年首批已受理217个创新提案。 二、构建六维赋能体系 基地设立专项服务矩阵:市场分析部门协助产品定位,财务团队提供免费财税规划,合作律所驻点解决法律纠纷,金融机构定制信贷方案,技术导师团指导成果转化,人力资源库匹配专业人才。特别针对大学生创业者开设48小时快速响应通道,确保问题及时解决。 三、政企协同培育产业生态 重庆市两江新区管委会联合多家投资机构设立5亿元专项基金,对通过评审的项目给予20-200万元梯度扶持。同步对接跨境电商、智能制造等本地优势产业资源,促成12家入驻企业与龙头企业达成供应链合作,形成"孵化-加速-产业化"闭环。 四、数字平台提升服务效能 自主研发的O2O管理系统实现服务全程线上化,创业者可通过移动端预约资源、提交文档、参与云路演。系统基于大数据自动匹配商机,已累计推送1.3万条潜在合作信息,促成46个跨区域技术合作项目。 该基地运营半年来,已吸引89家初创企业入驻,带动就业超600人,其中72%为25-30岁青年创业者。下一步将拓展国际创新协作网络,计划引入跨国企业创新中心,打造长江经济带创业服务标杆。
2025-08-10
-
长寿区打造智能家居产业高地 楼宇产业园助推小微企业集群发展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引领下,长寿区通过招商引资构建集约化产业平台,重点打造12.5万平方米楼宇产业园,为智能家居、电子信息等领域的小微企业提供标准化厂房、公共配套设施及产业链协同服务,目前已吸引30余家企业入驻,未来将形成区域性产业集群。 一、集约化载体破解小微企业发展瓶颈 长寿楼宇产业园以187亩家居产业基地为依托,通过统一规划建设多层标准化厂房,实现土地利用率提升40%以上。项目采用“垂直工厂”模式,配备智能仓储物流中心、共享检测实验室等设施,有效降低企业初期投入成本。某入驻企业反馈,相比独立建厂,现模式可节省场地成本约60%。 二、三大核心产业构建生态闭环 园区明确智能家居、电子信息、生产性服务业为主导方向,已形成从原材料加工到智能终端制造的产业链雏形。特别在智能家居领域,集聚了控制系统研发、智能五金生产等细分领域企业,配套建设行业技术研究院,推动产品迭代周期缩短至传统模式的70%。 三、服务配套激活城乡就业市场 作为农民工返乡就业示范基地,园区推出技能培训中心与人才公寓组合政策,预计全面投产后可吸纳1.5万名劳动力。同步建设的商业综合体涵盖餐饮、金融等服务机构,解决企业后勤保障问题。数据显示,当前入驻企业平均用工成本较主城区低25%。 四、创新机制培育产业生态 通过“租金换股权”“订单共享”等市场化运作,园区已促成6家企业达成技术合作。政策层面实施“一企一策”精准扶持,对获得专利的企业给予最高20万元奖励。未来三年将设立专项基金,重点培育15-20家“专精特新”企业。 五、区域协同效应逐步显现 该项目被纳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协作清单,与周边汽车、装备制造产业形成配套联动。近期举办的供应链对接会上,12家园区企业成功进入大型企业采购名录,预计年度新增订单规模超3亿元。 目前园区二期工程已启动建设,重点扩充研发设计功能区。长寿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将通过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力争使该平台成为西南地区智能家居产业的核心支点,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
2025-08-10
-
长寿新市街道新增1.48公顷城镇用地 助推家居产业基地升级
长寿区新市街道通过城乡建设用地统筹调整,新增1.48公顷城镇用地,为家居产业基地发展提供空间支撑。此次土地规划优化是当地深化产城融合、推动招商引资的重要举措,将进一步强化智能家居产业集群优势,助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土地规划调整赋能产业升级 新市街道原规划的1.46公顷农用地和0.02公顷农村居民点用地,经审批调整为城镇建设用地。这一调整基于长寿工业园区发展需求,重点支持家居产业基地扩容。该基地自2015年撤镇设街道以来,已从传统农业镇转型为工业主导型经济单元,形成以智能家居为核心的特色产业链。 二、产业集群规模效应显著 目前,新市街道家居产业基地累计入驻企业79家,涵盖木门、定制家具、智能家居系统等领域,协议投资总额达73亿元。基地工业总产值突破169亿元,吸纳就业超1万人,成为长寿区城乡统筹发展的核心引擎。其“中国家居产业基地”等国家级称号,进一步提升了区域品牌影响力。 三、土地集约利用推动可持续发展 长寿工业园区管委会表示,此次用地调整遵循“科学开发、高效利用”原则,重点保障龙头企业扩产和产业链配套项目落地。新增用地将优先用于智能家居研发中心、绿色制造示范区建设,促进土地资源与产业升级协同发展。 四、政策叠加效应释放增长潜力 结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机遇,长寿区正强化基础设施配套,优化营商环境。新市街道通过土地、税收等政策组合拳,吸引上下游企业集聚。2023年基地新增数字化生产线12条,产品远销东南亚及欧洲市场。 五、未来规划锚定千亿级目标 按照长寿区“十四五”规划,新市街道将以智能家居为突破口,推动工业互联网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下一步将启动二期标准化厂房建设,预计2025年基地产值突破300亿元,打造西南地区家居产业新高地。
2025-08-10
有想补充的信息?点我投稿

- 联系我们
- 企业入驻
